昆仑博爱

昆仑博爱2015.4(总第16期)

时间:2015-12-30   来源:青海省红十字会   作者:宣传联络项目部  浏览次数:15667
  昆仑博爱2015.4(总第16期)……

文化博览
  
  
让“第一目击者”成为“第一救护者”
◎安军
  
  近年来,随着灾害的发生,引发了不少关于如何减少灾害及次生灾害的思考,“尽可能预防意外灾害,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利后果”的理念得到了支持。从“向全民普及卫生救护知识和技能”这个角度来保护国民的生命和健康,更是受到了我国的高度重视。时间就是生命,意外伤害发生时,最有效的抢救时间只有短短4-6分钟,这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黄金救命时间”。每耽误1分钟,死亡率就会直线上升。据专家透露,我国87%的心肌梗死病人疾病发作在医院以外,其中有25%以上的病人因第一目击者不懂急救措施而死亡。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每年达10万人以上,专家分析,如果在事故现场,伤病者本人或第一目击者懂得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通过简单的自救、互救,如对猝死者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对外伤者实施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那么50%以上的生命就有可能挽回。凡是溺水、心脏病、高血压、车祸、药物中毒、气体中毒、异物堵塞呼吸道等导致的呼吸停止和心跳骤停必须在现场利用CPR施救,而不能仅仅等待医护人员的救助。否则即使病人保住生命,也将严重致残,给自身和家人带来巨大的生活痛苦……由此可见,学习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即能保护自己,又能挽救他人。一旦掌握,终生受益。
  2010年1月8日下午,一位85岁的老爷子在杭州鼓楼南宋御街上不慎跌倒。老人在地上躺了近20分钟,临街商铺和街上众多围观者,无一人主动上前扶起,目击者表示自己不懂施救,不知如何应对,一旦施救不成功,还要负责任赔钱。最终,赶来的110民警把老人带走。
  2015年2月1日下午,浙江玉环县一名老人走到马路中间时摔倒,其间不断有车辆和行人经过,但没人搀扶。监控记录显示,在老人摔倒后的8分钟时间里,有4辆车和23名行人经过。
  2015年4月18日,来自福建的周姓母亲在八达岭长城售票处附近面部朝下摔倒,从跌倒发展至无法挽回生命只有短短的10分钟左右时间。据死者儿子小周介绍,他49岁的母亲在长城脚下摔倒后失去意识,面部朝下,嘴和鼻子贴地致使无法呼吸,脑重度缺氧,最终导致死亡。而事发地点是一条减速带,边上紧挨着一个照相摊点,有很多人。儿子想不通:“现场那么多人,为什么当时没人能扶她一把?”“若是当时有人扶她一把,绝对不至于这样。”
  相信在如此多的个案当中,虽然有一部分人是因为害怕遇着彭宇案当中的老人而心有余悸,不敢轻易施以缓手。但如果倒下去的是自己的亲人,也会袖手旁观吗?当然是不会的。但如何让倒下去的亲人重新站起来,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能力,成为了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因而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也成为了红十字会主要实施的民生项目之一。
  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是人们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交往日趋频繁,活动空间扩大,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扶摇直上,并往往以危重急症形式表现而危及生命;在出差旅行途中,发生包括交通事故在内的意外伤害明显增多;各种“天灾人祸”,如地震、水灾、火灾等也经常突发。所以,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危重急症,还有各种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带来的威胁。人们曾经将抢救危重急症、意外伤害伤病员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医院和医生身上,缺乏对在现场救护伤病员的重要性和可实施性的认识。这种传统的观念,往往也就使处在生死之际的伤病员丧失了几分钟、十几分钟最宝贵的“救命黄金时刻”,120急救不可能及时到达的关键时刻,作为第一目击者是否掌握急救技能此时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
  普及应急救护是文明城市建设的需要。现在大城市人口密集、交通繁忙,快节奏的生活,使危、重伤病员逐年上升。如果城市居民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员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就会上升突发伤害现场的死亡率和伤残率。通过学习培训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在医生不在现场时,面对突发病人和伤员就能够给予病人适当的救护,延缓其生命、减轻其痛苦、降低其伤残。在自救互救的过程中,通过救护员的救人行为会对社会产生正能量的影响力,使人们看到社会还有好心人,身边随时都有呵护生命的使者,在无意识中提高市民的素质,弘扬红十字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创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让和谐社会、文明城市建设深入人心。
  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是安全生产的需要。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外事故,面对意外事故我们掌握了急救技能就可以展开自救互救,能为创伤伤员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对提高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援水平,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向广大民众开展普及救护观念和技能的培训在当前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应急救护培训学习后,使广大民众能利用科学有效的技能,针对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开展适当、有效的救护,可以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为社会安全生产、人民健康生活提供安全保障。近年来,红十字会作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主体,认真履行拯救生命、呵护健康的人道使命,在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化工、建筑、交通运输、冶金等高危行业从业人员中开展“救护关爱生命”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并在普通人群当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警)营、进寺院等救护关爱生命的“七进”活动让数万人从中受益。
  目前,各地相继以政府名义下发关于在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中开展职业应急救护培训的相关意见、通知等文件,促进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的全面开展,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各级政府对应急救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政府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初级应急救护培训网正逐步形成。各省(市)、地区的救护培训普及工作也在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各级红十字会每年年初向机关、企事单位、重点行业等下发通知收集培训需求,制定年度计划,定期按照计划进行培训;同时,也通过网站、电话等方式接受企业、个人的培训申请,根据需求不定期开班。师资方面,采用与医疗机构合作,邀请医疗单位优秀授课师资进行授课的模式进行。形成了培训管理逐步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培训格局。制定了统一教学课件、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考核标准、统一发证管理的“四统一”原则。群众知晓率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率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情况看,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计划及实施过程总体来讲是让人满意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学员和师资的积极性不高。根据掌握的情况,大多数企业员工认为自身非医疗专业人员,无需掌握急救技术,灾难发生时只需拨打120急救电话即可,对救护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员工反映授课内容过于专业,难以理解,学习热情不高;一些学员不是自愿参加,是单位派来参加学习,所以是被动学习,主动性不足。师资授课报酬不高,仅仅能支付交通费、电话费等,使授课师资难以长期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其次是授课质量难以保证。目前授课师资绝大部分由医院专业医生的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但碍于医院工作忙碌、人手紧张,难以抽身去专心研究和提高救护培训的授课工作。而参与师资班培训的师资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由于培训后续的复训工作跟不上,学员大多是非医学专业人员,长时间不接触救护培训,容易忘记相关技术,难以承担培训任务。第三是授课形式相对单一。目前主要采取理论讲解、视频播放、实操练习等方式授课,学员被动接受知识,属于填鸭式学习,形式枯燥单一,学员容易忘记知识。授课课件千遍一律,缺乏针对性,部分学员甚至反映仅仅掌握基本内容,但不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认为实用性不高。第四是宣传手段单一。目前主要依靠授课、派发宣传单张等方式开展宣传,未充分利用电视、广告、电台、网络等群众常接触的传播渠道加以宣传,影响宣传的广度。
  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普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各级红十字会还须要针对工作的不足进行改进。
  首先是抓住关键,全面调动积极性。要加强应急救护培训重要性的宣传。通过各种媒介重点宣传成功施救案例,平时授课注重用成功施救案例强调救护技术的重要性,让学员了解和认清掌握救护技能的必要性,使学员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改变应急救护培训工人的方式,让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活跃教学氛围不断出现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受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护培训。授课方式适当增加设定情景或演练等互动性教学方式。探索菜单定制式培训,根据不同的群体、行业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也可由接受培训方自行根据菜单进行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
  其次是建立师资人才库,壮大师资力量队伍。通过志愿者参与,利用掌握技能义务教学等形式,在医院范围内招募热情的医护人员加入师资库,颁发聘书,盘活师资班的培训实力并加强跟踪培训。把好参加师资班培训人员的入口关,强调参加的学员要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培训后要履行一定的义工授课时数等,在源头上适当筛选人才,避免资源浪费。让口头表达能力好、技术过硬、热心公益的学员加入师资库,颁发聘书,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师资库师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复训,增加凝聚力,加深相互交流,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授课能力和质量,并建立应急救护工作表彰、奖励机制,给予积极分子一定的名誉,让社会感受到参与其中的光荣性。
  再次是完善机制,提高教学质量。要建立培训理论考试(核)题库,逐步实现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培训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定期举办公开课,让群众对师资授课质量进行点评;完善培训课后师资满意度评价,逐步优化师资培训队伍。出台标准化《红十字救护员培训教学大纲》,细化培训教学工作。在课程管理、学员管理、师资管理、证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建立方便群众、较为固定的培训基地,结合学员的人数,配备与之相匹配的师资人数。
  还要拓宽途径,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告、微博、微信、互联网等现代宣传传播渠道加大宣传;继续结合“世界急救日”等纪念日进行集中宣传,开办应急救护专栏,发布公益广告和相关信息,不断提高信息的可获性和群众的参与性。把学校作为救护培训普及的主要战场。加强与教育局沟通,争取将救护培训工作纳入学校的“第二课堂”学习中。要继续积极拓宽培训领域,与其他单位、机构加强沟通,将救护培训工作纳入到更广的范围,让容易成为意外伤害的“第一目击者”的人群,掌握急救技术,成为“第一救护者”。
  (作者系青海省红十字会宣传联络项目部干部)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青海省红十字会官方网站-主办单位:青海省红十字会办公室 www.qhredcross.org.cn Reserved. | 青ICP备19001192号-1
信息中心:0971-8210359
2006-2022 www.qhredcros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众友软件】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16号

人民团体
青海民政公众号